剛開始使用一個新的軟體時,總要多多摸索,才能越使用越順手!
記得剛開始使用 PICASA 時,還不太清楚熟悉 PICASA 的使用規則,就依自己以往使用影像軟體的經驗,開始下手試試,著實糊塗了好一陣子。
就以這次發現的糊塗點為例,
使用 PICASA 編輯完成的影像照片(此例的照片資料夾檔名:Originals)在經過視窗上排的工具/上載,選擇上傳空間,
PICASA 會以原檔案名稱作為 GOOGLE+ 網路相簿的名稱,若想更改,可以點選「新相簿」按鈕,重新更改照片上傳網路相簿的名稱,設定好後按「上載」。
比如,這例則是按了「新相簿」按鈕,將上傳名稱改為:20130416,
按「上載」,將影像處理後照片上傳至網路空間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OhMkzJy0J2Oz0Nn4MVtl4S2f4cRnQ2VHgFxfeUCRpYG0ZvujNRkupIya9zgiMr393MYG4bxy_GcMavPYNAwXOmO-UZZ9IBDGtoz9PZh-y0ZqZDbADj92J3hVqWb3FQj-S7SjVvvy0yQ_N/s1600/%25E6%259C%25AA%25E5%2591%25BD%25E5%2590%258D3.jpg)
上傳完成,回到原 PICASA 編輯視窗下,有原先檔(Originals)及產生另一專屬資料夾記錄已上傳完成的檔(20130416)。
一開始,還不知道有這個特性功能,也沒有更動上傳檔案的名稱,上傳完成看到的的視窗,看來看去怎麼檔案底下都只看到上傳過的照片,其他原本在同一檔案夾裏卻未上傳的照片通通消失不見了,還重新從檔案/開啟舊檔。
後來有一天,竟冰雪聰明的發現其實上傳後,看見的視窗就停留在 PICASA 為已上傳照片自動產生的專門資料夾區域。將視窗往下滑動,就會看見原本的舊資料夾就在下方啦!將滑鼠的齒輪往下滾就會看見原來的資料夾了。
要注意的是, 到發文為止的使用經驗,雖然在 PICASA 看見的照片是已完成影像處理的效果,但原檔照片事實上仍是處於未影像處理前的狀態,除非按下檔案的儲存。
這感覺有點像,
↑素顏…(原照片),可能已經很美,還有加強的必要。
↑化了妝(經 PICASA 影像處理後),原來還可以這樣美的哩~。
…走出門(上傳網路)…,讓大家欣賞一下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Lfbbf15lWWprEl5BVsTmifspqBMzwSKS0Fvnbf5mhckfeP09K_Cx060Ld5_ogxoOMHPeb83-k91kzMQcUkvaUEswoszu4_Asqd-_H4cQWqDIdOXv9FKa39-__Xp4I_VfTYxKySM15RIBH/s1600/%25E6%259C%25AA%25E5%2591%25BD%25E5%2590%258D+-3.jpg)
↑回家卸了妝(離開 PICASA)後,還是原來的素顏(原照片)。
除非按下儲存!
也就是說,雖然在 PICASA 的視窗下看見原檔案夾的照片是已影像處理過的影像,
且完成上傳後,PICASA 還會在視窗下產生一專屬資料夾記錄上傳完成照片。但除非按下檔案/儲存,否則離開 PICASA 後,另外開啟原始檔案照片,仍會是原來未經影像處理前的圖片!
這樣的好處,或許是可以保留原始的圖檔,即使原本照片的美感已被自己的創作天份搞的魂飛魄散!還是保有期許回歸自然的處境。
按「上載」,將影像處理後照片上傳至網路空間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OhMkzJy0J2Oz0Nn4MVtl4S2f4cRnQ2VHgFxfeUCRpYG0ZvujNRkupIya9zgiMr393MYG4bxy_GcMavPYNAwXOmO-UZZ9IBDGtoz9PZh-y0ZqZDbADj92J3hVqWb3FQj-S7SjVvvy0yQ_N/s1600/%25E6%259C%25AA%25E5%2591%25BD%25E5%2590%258D3.jpg)
上傳完成,回到原 PICASA 編輯視窗下,有原先檔(Originals)及產生另一專屬資料夾記錄已上傳完成的檔(20130416)。
一開始,還不知道有這個特性功能,也沒有更動上傳檔案的名稱,上傳完成看到的的視窗,看來看去怎麼檔案底下都只看到上傳過的照片,其他原本在同一檔案夾裏卻未上傳的照片通通消失不見了,還重新從檔案/開啟舊檔。
後來有一天,竟冰雪聰明的發現其實上傳後,看見的視窗就停留在 PICASA 為已上傳照片自動產生的專門資料夾區域。將視窗往下滑動,就會看見原本的舊資料夾就在下方啦!將滑鼠的齒輪往下滾就會看見原來的資料夾了。
要注意的是, 到發文為止的使用經驗,雖然在 PICASA 看見的照片是已完成影像處理的效果,但原檔照片事實上仍是處於未影像處理前的狀態,除非按下檔案的儲存。
↑素顏…(原照片),可能已經很美,還有加強的必要。
↑化了妝(經 PICASA 影像處理後),原來還可以這樣美的哩~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Lfbbf15lWWprEl5BVsTmifspqBMzwSKS0Fvnbf5mhckfeP09K_Cx060Ld5_ogxoOMHPeb83-k91kzMQcUkvaUEswoszu4_Asqd-_H4cQWqDIdOXv9FKa39-__Xp4I_VfTYxKySM15RIBH/s1600/%25E6%259C%25AA%25E5%2591%25BD%25E5%2590%258D+-3.jpg)
↑回家卸了妝(離開 PICASA)後,還是原來的素顏(原照片)。
除非按下儲存!
也就是說,雖然在 PICASA 的視窗下看見原檔案夾的照片是已影像處理過的影像,
且完成上傳後,PICASA 還會在視窗下產生一專屬資料夾記錄上傳完成照片。但除非按下檔案/儲存,否則離開 PICASA 後,另外開啟原始檔案照片,仍會是原來未經影像處理前的圖片!
這樣的好處,或許是可以保留原始的圖檔,即使原本照片的美感已被自己的創作天份搞的魂飛魄散!還是保有期許回歸自然的處境。
1 則留言:
谢了!我早上下载了好像是英文的,没中文!现在看到你的解释仿佛明白了些许,待明日找个中文的再重新下载,再次感谢你!有空请赐教!
張貼留言